陈情表(西晋·李密)

李密3162023-04-28

陈情表¹  
西晋·李密

臣密言²:臣以险衅³,夙遭闵凶⁴。生孩六月⁵,慈父见背⁶;行年四岁⁷,舅夺母志⁸。祖母刘愍臣孤弱⁹,躬亲抚养¹⁰。臣少多疾病¹¹,九岁不行¹²,零丁孤苦¹³,至于成立¹⁴。既无伯叔,终鲜兄弟¹⁵,门衰祚薄¹⁶,晚有儿息¹⁷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¹⁸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¹⁹,茕茕独立²⁰,形影相吊²¹。而刘夙婴疾病²²,常在床蓐²³,臣侍汤药²⁴,未曾废离²⁵。

逮奉圣朝²⁶,沐浴清化²⁷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²⁸;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²⁹。臣以供养无主³⁰,辞不赴命³¹。诏书特下³²,拜臣郎中³³,寻蒙国恩³⁴,除臣洗马³⁵。猥以微贱³⁶,当侍东宫³⁷,非臣陨首所能上报³⁸。臣具以表闻³⁹,辞不就职。诏书切峻⁴⁰,责臣逋慢⁴¹;郡县逼迫⁴²,催臣上道⁴³;州司临门⁴⁴,急于星火⁴⁵。臣欲奉诏奔驰⁴⁶,则刘病日笃⁴⁷;欲苟顺私情⁴⁸,则告诉不许⁴⁹。臣之进退⁵⁰,实为狼狈⁵¹。

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⁵²,凡在故老⁵³,犹蒙矜育⁵⁴,况臣孤苦,特为尤甚⁵⁵。且臣少仕伪朝⁵⁶,历职郎署⁵⁷,本图宦达⁵⁸,不矜名节⁵⁹。今臣亡国贱俘⁶⁰,至微至陋⁶¹,过蒙拔擢⁶²,宠命优渥⁶³,岂敢盘桓⁶⁴,有所希冀⁶⁵!但以刘日薄西山⁶⁶,气息奄奄⁶⁷,人命危浅⁶⁸,朝不虑夕⁶⁹。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⁷⁰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⁷¹。母孙二人,更相为命⁷²,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⁷³。

臣密今年四十有四,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,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⁷⁴,报养刘之日短也⁷⁵。乌鸟私情⁷⁶,愿乞终养⁷⁷。臣之辛苦⁷⁸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⁷⁹,皇天后土⁸⁰,实所共鉴⁸¹。愿陛下矜愍愚诚⁸²,听臣微志⁸³,庶刘侥幸⁸⁴,保卒余年⁸⁵。臣生当陨首⁸⁶,死当结草⁸⁷。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⁸⁸,谨拜表以闻⁸⁹。

chenqingbiao[limi].jpg

词句注释

1.陈情表:南朝梁萧统《文选》卷三十七题作《陈情事表》。陈情,陈述情况,解释原因。表,古代章奏的一种,是臣子上呈给皇帝的书信。

2.臣密言:意即“臣李密奏道”。这是旧时作表章的开头格式。臣,李密自称。言,上言,禀告。

3.以:因为,由于。险衅(xìn):恶兆,厄运。衅,征兆。

4.夙(sù):早。指幼年。闵(mǐn):同“悯”,忧患。凶:不幸。

5.生孩:刚生下来,还是婴孩的时候。

6.见背:背离我,抛弃我,是去世的委婉说法。

7.行年:经历的年岁。

8.舅夺母志:舅父强迫改变母亲守节的意志,指改嫁。夺,逼迫改变。志,指守节不嫁之志。

9.愍(mǐn):怜悯。

10.躬亲:亲自。

11.少:幼小。

12.不行:不会走路。

13.零丁:孤独无依的样子。孤:孤单。

14.至于:直到。成立:指长大成人。

15.终:副词,也。鲜(xiǎn):少,指没有。

16.门:家门。衰:衰微。祚(zuò):福分。薄:浅薄。

17.儿息:儿子。

18.外: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。期(jī)功强(qiǎng)近之亲: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。期功,指近亲。古代服丧要根据亲属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定时间的长短。期,服丧一年;大功,服丧九个月;小功,服丧五个月。强近,勉强算得接近的。

19.应门:照应门户。五尺之僮(tóng):指未成年的仆人。五尺,汉制五尺约相当于今三尺多。僮,童仆。

20.茕茕(qióng qióng):孤立无援的样子。独立:孤立,无依无靠。一作“孑(jié)立”。

21.形影相吊: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,即形影相伴,比喻孤独。吊,慰问。

22.婴:纠缠,缠绕。

23.蓐(rù):同“褥”,床垫,被褥。

24.侍:服侍。

25.废:停止,中断。离:离开。

26.逮:及至,到了。奉:敬词。圣朝:指晋朝,敬词。

27.沐浴:本指洗头洗澡,比喻亲身承受。清化:清明的教化。

28.前:以前。太守:郡的地方长官。逵(kuí):太守的名字,姓氏未详。察:考察,举荐。孝廉: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,指孝事父母,品行清廉的人。汉武帝时,令各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孝廉一名,此制度到晋代仍沿袭。

29.后:后来。刺史:州的地方长官,此指益州刺史。荣:刺史的名字,姓氏未详。举:推举,推荐。秀才:选举人才的科目之一,指才学优秀的人。汉代察举科目中有此一项,由各州推举,魏晋沿袭了这种制度,与后世科举中的秀才科不同。

30.供养无主:供养祖母无人料理。

31.辞不赴命:辞谢没有接受恩命。

32.诏书:皇帝的命令。

33.拜:任命,指授官或封爵。郎中:官名,晋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。

34.寻:不久。蒙:受到。

35.除:除去旧职授予新职。洗(xiǎn)马:秦代起设置的官名,谒见太子须通过洗马,太子出门,洗马为前导,晋以后洗马只掌管宫中图籍。

36.猥(wěi):辱,自谦之词。微贱:亦为自谦之词。

37.当:充当,担任。侍:侍奉。东宫:指太子,因太子居东宫。

38.陨(yǔn)首:掉头,指杀身。上报:向上报答,指报答皇上恩典。

39.具:全,都。表:奏章。闻:告知。

40.切峻:急切严厉。

41.逋(bū)慢:回避怠慢。

42.郡县:指地方官。逼迫:催逼。

43.上道:指动身。

44.州司:州的长官。

45.急于星火:像流星和失火一样紧急。

46.奉诏:接受命令。奔驰:奔走效劳。

47.则:可是。日笃(dǔ):一天天沉重。

48.欲:想。苟顺:姑且迁就。私情:指个人心意。

49.告诉:申诉,指请求。不许:得不到许可。

50.进退:指做官或不做官。

51.狼狈:困顿窘迫、左右为难的样子。狼前足短后足长,狈前足长后足短,狼狈相互依靠才能站立行走,比喻进退两难。

52.伏惟:旧时书奏中下级对上常用的敬词。伏,俯伏,表示恭敬用语。惟,想。

53.故老:故臣遗老。

54.犹:尚且。矜(jīn):怜悯。育:抚养。

55.特:特别。尤:更加。甚:厉害,严重。

56.少:年轻时。仕:供职。伪朝:指已灭亡的蜀汉。

57.历职:指担任过各级官职。郎署(shǔ):郎官衙署。

58.本:本来。图:希望。宦达:为官显达。

59.矜(jīn):顾惜,爱惜。名:名誉。节:节操。

60.亡国贱俘:指蜀汉旧臣。

61.至:极为。微、陋:均为低贱的意思。

62.过:过分。蒙:受到。拔擢(zhuó):提拔。

63.宠命:特别恩惠的任命。优渥(wò):优厚。

64.岂:怎么,哪里。盘桓(huán):徘徊观望,迟疑不决。指辞不赴命。

65.希冀:希望,指非分之想。

66.但:只。以:因。日薄西山:太阳快要落山,比喻接近死亡。薄(bó),迫近。

67.气息:呼吸。奄奄:呼吸微弱,断而难续的样子。

68.危浅:危急。

69.朝不虑夕:朝不保夕。虑,预料。

70.无以:没有什么办法。

71.余年:剩下的日子,即残年。

72.更相为命:互相依靠着活命。

73.是以:因此。区区:拳拳,形容感情恳切。废远:放弃奉养而远离。

74.尽节:效忠。陛下:对皇帝的尊称。

75.报:报答。

76.乌鸟私情: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。相传乌鸦能反哺,即幼鸟长成后转而哺养老鸟。

77.愿乞终养:想请求养老送终。

78.辛苦:辛酸苦楚,指艰难处境。

79.非独:不仅是,不但是。二州:指梁州(今陕西汉中)、益州(今四川成都)。二州辖地相当于蜀汉统治的范围。牧伯:古代称州长官为牧或方伯,此代指刺史。

80.皇天后土:即天地神明。皇天,天神。后土,地神。

81.实:确实。鉴:看得清楚明白。

82.矜愍(jīn mǐn):怜悯,怜惜。愚诚:愚拙的诚心。

83.听:允许,同意。微志:即上文所说之诚。

84.庶:庶几,或许。侥幸:有幸。

85.保:保全。卒:过完。

86.生:活着。陨首:不惜牺牲生命。

87.结草: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载,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,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,魏颗没有照办,而是把她嫁了出去。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,见一老人用草打结将杜回绊倒,因而擒获杜回。晚上魏颗梦见老人,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。后来“结草”便用来表示死后也要报恩的意思。

88.不胜:说不出的,难以穷尽的。犬马:古时臣对君的自称,表示卑谦。怖惧:惴惴不安,诚惶诚恐。

89.拜表:上奏章。拜,敬词。闻,使……知道。


译文

臣子李密陈言:我因为命运不好,很早就遭遇了不幸。刚出生六个月,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。长到四岁,舅舅就逼迫母亲改嫁。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弱小,便亲自加以抚养。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,九岁时还不会行走,始终孤独无依,直到长大成人。既没有叔叔伯伯,也没有哥哥弟弟,门庭衰微福分又浅,很晚才有了儿子。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,家里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。一人孤单地独自生活,只有影子作伴。而祖母刘氏很久前就疾病缠身,经常躺在床上不能起身。臣早晚服侍饮食药物,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。

到了圣明的朝代,臣身受清明的教化。起初有太守逵推选臣为孝廉,后来刺史荣又举荐臣为秀才。臣因没有人供养祖母,辞谢不接受任命。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,任命臣为郎中。不久又蒙受国恩,任命臣为太子洗马。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,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,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。臣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,推辞不去就职。但是诏书急切严厉,责怪臣回避怠慢;郡县长官催促逼迫,命令臣即刻启程;州的长官也登门督促,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。臣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,但因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,就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,但被告知不被允许。臣的处境进退两难,实在狼狈不堪。

我俯伏思量圣明的朝代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,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,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,何况臣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。况且臣年轻时曾经做过蜀汉的官,历任郎官衙署之职,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,并不顾惜名声节操。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,十分卑微浅陋,受到过分提拔,恩宠优厚,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?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已像迫近西山的落日,气息微弱,生命垂危,到了早晨不知傍晚的境地。臣如果没有祖母,就不会活到现在;祖母如果没有臣的照料,也就不能安度余生。我们祖孙二人,此时更是相依为命,正是出于这种内心的恳切之情才无法离去远行。

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,祖母刘氏今年已九十六岁,因此臣为陛下效劳尽节的日子还长着,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已经不多了。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,乞求能够准许臣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。臣的辛酸苦楚,不单是蜀地的百姓及益、梁二州的长官所耳闻目睹,就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。希望陛下能怜悯臣愚拙的诚心,请允许臣完成一点小小的心愿,祖母刘氏或许能因此有幸安度余生。臣活着愿杀身报效朝廷,死了也要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情。臣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,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。

摘要

《陈情表》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。作者先从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,突出祖母与自己的特殊关系,作为陈情的依据:父亲早逝,母亲改嫁,自己从小便与祖母相依为命;如今祖母年事已高,又疾病缠身,需要自己的照顾。然后,叙写虽然愿意奉诏,但祖母的病情日益严重,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,既表达了对武帝的忠诚,又流露出对祖母的孝顺。接着,作者由衷感谢武帝的知遇之恩,并表明自己“本图宦达,不矜名节”,皇上对自己恩宠有加,于情于理都应为国效力,这就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。最后,作者言明愿望,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矛盾的方案,即先奉养祖母,再报答皇上。

《陈情表》感情浓郁深厚、凄恻婉转、真切自然,读后令人无比同情。同时,作者做到了文笔简洁流畅,语言生动形象,恰切地表现了自己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,富有感染力。此外,句法间用骈散,用词错落多变,也是其特色。因此,这篇既有感人的情义,又有论辩色彩的作品,不仅在当时使晋武帝折服,而且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广为传诵,被誉为中国古代以至诚感人的抒情散文的典范。

创作背景

魏元帝景元四年(263),司马昭灭蜀汉。咸熙二年(265),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曹奂禅位,当了皇帝,定国号晋,改元泰始。泰始三年(267),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,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为太子洗马,请他出来做官。此举一来是当时政局未稳,东吴尚据江左,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,晋武帝笼络西蜀贤达,以显示新朝的宽容和仁慈。二来是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是通过一系列阴谋权术实现的,先以武力,后以禅让,提出忠君没有社会基础,便推出“以孝治天下”的纲领。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,顺应了统治者孝治的策略,才屡被征召。

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,蜀汉灭亡后失去了仕途,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。晋朝刚刚建立,李密对晋武帝还不甚了解,出于历史的教训,盲目在新朝做官祸福难料,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。作为亡国之臣,李密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,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,引来杀身之祸。于是,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,辞不赴命,并饱含血泪地向晋武帝呈上了这篇《陈情表》。

文学赏析

李密在西蜀做过多年的官,并且升迁过,晋武帝召他做官,他却说为了奉养祖母几次三番“辞不就职”。作为一个降臣,在激怒了的新主面前如果固执不变,难免有杀身之虞。但是,作者用婉转曲折、收放自如的文字,直陈不能应召、恳请暂缓就职的实情,结果“帝览之曰:‘士之有名,不虚然哉!’乃停召”(《晋书·李密传》);“嘉其诚款,赐奴婢二人,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”(《华阳国志》)。说动了武帝又得到赏赐,这是很了不起的。除了有事可陈,实情可感以外,善于分析语言环境、捕捉对方心理,稳扎稳打,逐步前进,知道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,怎么说话,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。

要想使晋武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奉诏的苦衷,必须动之以深情,方能喻之以大义。故第一段先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,以及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,一下子把对方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中,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。“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”八字总起,不仅高度概括,而且耸人听闻,是全文陈述苦情的开始。往下即分两层具体描述如何“险衅”“闵凶”。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”。婴孩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,却“慈父见背”,是一大不幸。作者不用第一人称“臣”,而用第三人称“孩”,旨在强调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。父亲去世固然痛苦,竟然又“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”,是又一个大不幸。四岁的孩子,既经失怙,又已失恃,其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想而之。但这是托词,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孝行。通常来看,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,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,那么,祖母刘氏对作者当然特别喜欢又特别同情,也就“躬亲抚养”了。“九岁不行”,也许是软骨病之类。如果孩子身体健康,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,而作者“九岁不行”,特异的体弱又是一种不幸,也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。

以上写“弱”,以下集中写“孤”。虽然有三种大不幸,如果家里人丁较多,外面亲戚也不少,那么还可以有圆通的余地,但作者“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”。从父辈看,没有叔叔伯伯;从平辈看,没有哥哥弟弟。“鲜”并不作“少”讲而作“无”讲,而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“既无叔伯”的“无”避免重复的特殊词义。从外亲看,既没有为祖母、兄弟、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,也没有为曾祖父母、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,单枝独芽寡人一个。从自家看,门庭衰败,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。最后以“茕茕独立,形影相吊”来简括,形象而有力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、孤独悲怆、凄厉无告的惨境。作者的成长倾注了祖母的矜悯之情,耗费了祖母的操劳之力。行文至此,读者不免浸透在凄惨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。如果祖母身体康泰,那还可以有些周旋。然而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——祖母经受不了家庭变故的摧残,经受不了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,喂养和抱持,事必躬亲,因而“夙婴疾病,常在床蓐”,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。由此自然转到了侍亲问题上。祖母的唯一依靠就是作者,“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”,概括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,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,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。寥寥几句,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重要因素,以下论列都以此为事实根据。这一段无论是写自己幼年孤弱,还是写祖母“夙婴疾病”,都是为后文“母孙二人,更相为命,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”这一不奉诏的原因预作铺垫的。

有了第一段悲恻感人的遭遇作基础,故第二段接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、自己辞不赴命,进退两难的处境,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,为下文请求“终养”埋下伏笔。这一段先分别以“逮”“寻”两个时间副词领起,连叙两次征召,一次“辞不赴命”,一次“辞不就职”,原因皆是供养祖母之事无人主持,与首段呼应。“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”,其中有对晋武帝的颂词,更有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感激。武帝担心作者以侍奉祖母为借口,实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,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,将有杀身之虞。“奉圣朝”,臣仆称君之词,“沐浴清化”,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,这种诚惶诚恐之情,恰好满足了武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。“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”,又作为过渡引导到“陈情”上来。以下具体陈述“沐浴清化”的事实: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,这是褒德;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,这是称才。但是“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”,乍一看并非“沐浴清化”,其实是最好的“沐浴清化”,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表彰了作者的孝顺、有原则和有才干,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,通情达理。由于是地方官吏,又是以前的事,所以作者只用“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”简单地一笔带过。

“沐浴清化”更重要的事实是“诏书特下,拜臣郎中,寻蒙国恩,除臣洗马”。武帝“特下”诏书,要让作者做宫廷侍卫之长,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。面对武帝的一再提拔,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,于是“具以表闻”。在武帝看来,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“辞不就职”,难免怀疑他身在曹营心在汉。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:“猥以微贱,当侍东宫,非臣陨首所能上报。”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,而且是这样委婉诚恳。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,从以前的情况看,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,而是遭到强迫:“诏书切峻,责臣逋慢。”“切峻”“责”“逋慢”都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。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,是“逼迫”,是“催”作者上道;州司具体贯彻王命,是“临门”,是“急于星火”。六个四字句,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的催命图,与上文所写“茕茕独立,形影相吊”成为鲜明的对照。“臣欲奉诏奔驰”的“奔驰”用得绝妙,显示了作者急切地希望赴京为朝廷奔走效劳的心情。“刘病日笃”的“日”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,与下文“苟顺私情”的“苟”相得益彰。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:“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笃;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”因此,“臣之进退,实为狼狈”。这个结论含蕴精警,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,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,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句句有理,处处合情,部分消除了对作者的疑虑。其实,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,后报国恩。如果直接提出“愿乞终养”,很可能激怒武帝,形式上提出两难,正是作者为文的妙处所在。这一段连用“察臣”“举臣”“拜臣”“除臣”到“责臣”“催臣”,不仅文法错落,显出由弛而张的逐步紧迫情势,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,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。

如果说前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深情,那么后两段则重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了。第三段提出晋朝“以孝治天下”这个治国纲领,陈述作者孤苦的处境和从政经历、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,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。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,圣朝“以孝治天下”,并且“凡在故老,犹蒙矜育”,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,措置得当,为“愿乞终养”设置根据。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,但李密恭敬地摆出其施行纲领来为自己“辞不赴命”辩护,却不失为有力的武器。“况臣孤苦,特为尤甚”,副词“特”和两个形容“尤”“甚”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非常特殊,那就更应“蒙矜育”了。由于“以孝治天下”是讲法,“凡在故老”是说理,都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,还不足以提出“愿乞终养”。于是作者宕开一笔,把情节推向高潮。他坦率而又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、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进行了彻底交代:“且臣少仕伪朝,历职郎署。”“少仕”“历职”说明了仕宦之久,供职之勤,但其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,而是为了“图宦达”。既然“图宦达”,就说不上“矜名节”,这是作者怕武帝疑其不事二主,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。作者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“亡国贱俘”,却受到皇帝过分的提拔,恩命如此优厚,已经是受宠若惊了,怎敢徘徊不进,另有所图呢?这就再次满足了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、感激涕零的虚荣心。

然后,作者以“但”字一转,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,既然不是守节蜀汉,也不是拒官新朝,那么只能是为了奉养祖母。在前文的基础上,作者又勾勒了祖母病重的景象: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”这个隐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即将临头,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、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,这已为下文“报刘之日短也”张本。文章至此,完全可以提出“愿乞终养”了,但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孝敬长上为借口实为消极抗拒皇命,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、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:“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。”这与“母孙二人,更相为命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,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,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,又自然地得出了“区区不能废远”的结论。以上两句出自肺腑,动人神魄,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,“区区不能废远”明确表示不能分离,比上文“臣之进退,实为狼狈”的两可之说又前进了一大步。这一段融情于理,情深理透,连用“凡在”“况臣”“且臣”“今臣”“但以”“是以”等词语,曲折而层次条贯,圆转而情理皆宜。

作者意犹未尽,在第四段又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,明确提出“愿乞终养”,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,以期感动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。虽然作者从法、从理、从情写得娓娓动人,但他仍然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“区区不能废远”的说法,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。作者又估计到虽然上文已经有种种祖母大限不远的表述,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,作者仍旧不能提出“愿乞终养”的请求,而是亮出具体的时限: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,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。”四十四岁是中年人,风华正茂,报国多日;九十六岁,古来稀有,风烛残年,很自然地得出“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养刘之日短也”的结论。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的矛盾只是暂时的,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存在,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方案的有力依据。从武帝设想,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“以孝治天下”的范例,更可以达到让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。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“乌鸟私情,愿乞终养”的请求。“乌鸟私情”是比拟,它是“愿乞终养”的根据,回溯到动物本性所在,治天下的本性所在,完全符合“以孝治天下”的纲领;又是恳切、谦抑的天真流露,措词委婉得体,曲折有致。

精妙的是,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,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,了无欺诈,进一步说:“臣之辛苦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,皇天后土,实所共鉴。”“所见明知”“共鉴”,异词同义,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酸苦楚。不仅使武帝深信其事,还可以使武帝感到,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,而从“以孝治天下”出发,成全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,可以慰作者,收民心,服官吏,动神灵,一举四得。至此,作者还觉得言犹未尽,情犹未达,再一次请求“矜愍愚诚,听臣微志”,以便祖母免除不幸,自己获得成功。“愚诚”“微志”“侥幸”“保卒”,一连串的词语,表示作者以最谦恭、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,促使武帝彻底动情。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,作者提出“生当陨首,死当结草”的保证,这比“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”又大大前进了几步。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,但仍可见作者对武帝的忠诚、尊崇,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。作者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:“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”,这是武帝希望听到的降臣的心声,因此使武帝叹为观止、予以怀柔。

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传诵,首先在于直抒真情至性,不假雕饰,以陈情统摄叙事、说理,一一从肺腑流出,故能情深理切,动人心弦,催人泪下。其次是造语平实而生动,少有典故和藻饰。虽多四言排句,而少有对仗,偶用对仗,如“既无叔伯”二句、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”二句,也都自然浑朴,绝无斧凿痕迹;且每段均间用一些散文奇句,形成骈散结合,整齐而错综,流畅而婉转之势。所以它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,由于缘情挥洒,故具有行云流水、天真自然之妙。

名家点评

北宋释惠洪《冷斋夜话》:李格非善论文章,尝曰:诸葛孔明《出师表》、刘伶《酒德颂》、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、李令伯《陈情表》,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,殊不见斧凿痕。

南宋赵与时《宾退录》:读诸葛孔明《出师表》而不堕泪者,其人必不忠;读李令伯《陈情表》而不堕泪者,其人必不孝;读韩退之《祭十二郎文》而不堕泪者,其人必不友。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。

南宋真德秀《文章正宗》:按令伯之表,反复谆笃,出于真诚。至今读之,犹足使人感动,况当时之君乎!

清代林云铭《古文析义》:纯是一片至性语,不事雕饰,惟见天真烂漫。

清代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历叙情事,俱从天真写出,无一字虚言驾饰。晋武览表,嘉其诚款,赐奴婢二人,使郡县供祖母奉膳。至性之言,自尔悲恻动人。

清代浦起龙《古文眉诠》:情真则文真,真则至,何处著一字粉饰?

清代余诚《重订古文释义新编》:层次说来,无一语不委婉动人,固是至情至性之文,而通体局势浑成,步骤安雅,更极结构之妙。读者须细玩其词旨,及其转落承接,方不辜负作者苦心,而得此文之益。通体俱是陈情,而前两段是陈其已往之情,乃题前文字;中三段是陈其现今之情,乃题中文字;末段是陈其日后之情也,乃题后文字。

清代过珙《详订古文评注全集》:直摅真情,声泪俱下。读《十二郎文》而为之呜咽,读《出师表》而为之感悟。呜咽,其动乎情者也;感悟,其发乎性者也。斯文历叙生平辛苦,亦呜咽,亦感悟,其入人之性情者深欤!

清代唐介轩《古文翼》:情真语挚,绝无粉饰之迹,读之令人感动。盖《出师》,一忠心所注;《陈情》,一孝思所迫,文章根忠孝中来,自足不朽千古。

近代黄侃《文选平点》:出处之际宜慎固也,然诸夏废兴,臣僚改隶,素非显厚,何得责以守忠,杨雄、李密并蒙诟诮,此后人奴于一姓之鄙见也。唯置身虏廷,若李陵卫律之辈,乃真罪通于天耳。“且臣少事伪朝”句,“伪朝”犹士衡之言出敌国耳,不足以为病。杨慎妄造“荒”朝之说,岂知“荒”之与“伪”,初无轻重哉!

后世影响

《陈情表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与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、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并列为古代抒情散文三大杰作,脍炙人口,千古传诵。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化为成语,如“茕茕独立”“形影相吊”“日薄西山”“气息奄奄”“人命危浅”“朝不虑夕”等,生动形象,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uanzha.com/wenyanwen/53.html 

分享到: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