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意娘(唐代·武则天)

武曌3042023-06-29

如意娘¹
唐代·武则天

看朱成碧思纷纷²,憔悴支离为忆君³。

不信比来长下泪⁴,开箱验取石榴裙⁵。

如意娘(唐代·武则天).jpg

词句注释

  1. 如意娘:商调曲名。

  2. “看朱”句:从神、形两个层次描写女子的相思之苦。朱,红色。碧,青绿色。思纷纷,思绪纷乱。

  3. 憔悴:瘦弱,面色不好看。支离:形容面容憔悴,精神散漫,身体衰弱。

  4. 比来:近来。

  5. 石榴裙: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,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,不染其他颜色,往往使穿着的女子俏丽动人。此句意在表明让男子验证石榴裙上的泪迹。


译文

相思过度,魂不守舍,恍惚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,面容如此憔悴,都是因为思念您啊。

如果您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您而流泪,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。

摘要

《如意娘》是武周女皇帝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创作的一首情诗。此诗前两句写抒情主人公因相思过度,以致魂不守舍,精神恍惚,身体衰弱;后两句写自己泪湿衣裙,有箱中石榴裙为证。全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,尺幅之中曲折有致,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,明朗又含蓄,绚丽又清新。

创作背景

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,唐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。唐太宗驾崩之后,她和其他嫔妃被送入感业寺当了尼姑。在此期间,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有了暧昧关系。感业寺中的四年,是武则天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。在这种情况下,武则天写下了《如意娘》这首诗。

文学赏析

《如意娘》一诗描写了一位痴情女子对情郎的期盼,极写相思愁苦之感,短短四句,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。

首句“看朱成碧思纷纷”赋比兴兼具,有多重含意。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,以致魂不守舍,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。南朝梁王僧孺《夜愁示诸宾》诗“谁知心眼乱,看朱忽成碧”为此句所本。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。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,眼见花红褪尽,枝头只剩下绿叶。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,花红叶绿不能相扶;又喻自己红颜薄命,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。“朱”“碧”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,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。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,引起思虑万千。“憔悴支离为忆君”一句直抒胸臆,从外表写入内心,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。至此,这两句诗辗转写的是凄切,是寂寞,是深深地哀怨,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。

后两句,诗人笔锋一转,打破前两句的和弦,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:“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”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,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。“不信”句诉说着“断肠”的相思,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,相思的难以喻说。但诗人最终找到了相思的可寄托之物——石榴裙。石榴裙是女性的装束,更是血泪的象征。这个一往情深的思妇,出神地想象着她的意中人,以为意中人会从衣裙的斑斑泪痕中体会她的刻骨思念之情,来回报她的忠诚。于此,痛苦、惆怅淡化了,她获得了精神上暂时的舒展和自由,她的等待不是无望的。诗中分明显示了她的一丝快慰和满足。“开箱”句用想象和虚拟的动作,生动地展示了思妇的完整形象,也昭示了情绪的丰富可能,勾勒出条有起伏、有落差、若隐若现的情感曲线。这个结句韵味隽永。诗人将满蘸泪水的石榴裙藏于箱中,不但展示了女子的害羞心态,而且暗示了她所珍藏的乃是一份永存心田的爱意,一缕永不褪色的真情。一个堕入情网、痴念情人的执著、决然、不掩饰、不造作的独特女子形象跃然纸上。

《如意娘》结构细针密缝,丝丝入扣,让人深味出这确是出于女子的纤手。“思纷纷既补足“看朱成碧”的缘由,又摹写思绪如麻的神态;“为忆君”既交代“憔悴支离”的原因,也点出纷纷之“思”的核心。首句状烦躁不安、失魂落魄之神,为次句写形伏笔,次句写面容憔悴、瘦骨嶙峋之形,为三四句泪湿衣裙铺垫。同时以鲜明的“朱”“碧”(再加后二句的”石榴裙”)与枯槁的容颜相互映衬,相反相成,更显“憔悴支离”之态,可谓心貌兼得,神形俱现。

此诗尺幅之中曲折有致,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,明朗又含蓄,绚丽又清新。就连诗仙李白读了这首情诗,都感慨其创作水准之高,自叹弗如。据清代宋长白《柳亭诗话》载,李白因其古乐府《长相思》“不信妾肠断,归来看取明镜前”的结句而自鸣得意夸示于夫人时,夫人却不以为然,大泼冷水道:“君不闻武后诗乎?‘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’。”李白听后不禁“爽然若失”。于此可见此诗的魅力。

名家点评

明代钟惺、谭元春《唐诗归》:钟云:老狐媚甚,不媚不恶。

明末清初周珽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》:杨慎列为神品。周明杰曰:恐可忆者不少,那得许多憔悴!

清代周容《春酒堂诗话》:“不信比来常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”,此必非武后诗,好事者丑而拟之。武后何许人,乃肯拟《杨白花》耶?况较之《杨白花》又俚鄙甚。友人曰:“君欲作梁公耶?奚烦为之湔洗!”

作者简介

武则天(624—705) ,唐高宗后,武周皇帝。名曌,并州文水(今属山西)人。武士彟之女。十四岁入宫,为唐太宗才人,赐号武媚。太宗死后为尼。高宗时,复召为昭仪,进号宸妃。永徽六年(655)立为皇后, 参决朝政,号为天后,与高宗并称“二圣”。弘道元年(683)临朝称制。载初元年(690)自称圣神皇帝,改国号为周,改元天授, 史称武周。神龙元年(705)中宗复位,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,是年冬卒,谥则天大圣皇后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四十六首,《全唐诗续补》补诗三首,诗序一首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uanzha.com/jueju/173.html 

分享到: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