敕勒歌(南北朝时期民歌)
敕勒歌¹
敕勒川²,
阴山³下。
天似穹庐⁴,
笼盖四野⁵。
天苍苍⁶,野茫茫⁷,
风吹草低见牛羊⁸。 [1-2]
词句注释
《敕勒歌》:敕勒(chì lè):种族名,北齐时居住在朔州(今山西省北部)一带。
敕勒川:川:平川、平原。敕勒族居住的地方,在现在的山西、内蒙一带。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。 [3]
阴山: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。 [2]
穹庐(qióng lú):用毡布搭成的帐篷,即蒙古包。 [2]
笼盖四野(yě):笼盖,另有版本作“笼罩”(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一和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后集卷三十一);四野,草原的四面八方。 [4]
天苍苍:苍苍:青色。苍,青,天苍苍,天蓝蓝的。
茫茫:辽阔无边的样子。
见(xiàn):同“现”,显露。 [5]
异版
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两句作一句“天似穹庐盖四野”。(成书于万历三年(1575)的王世贞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卷一百四十六中所看到的《敕勒歌》)
持此观点的人有王世贞、胡应麟,王夫之、王士祯。其他史料证据有来源于清雍正十一年编就印行的《朔平府志》和雍正十三年刻印的《朔州志》。 [4]
译文
译文一
阴山脚下啊,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。
敕勒川的天空啊,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,
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。
蓝天下的草原啊,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,
那风吹到草低处,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。
译文二
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。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,笼盖着整个原野。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,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。一阵风吹过,牧草低伏,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。 [5]
作品摘要
《敕勒歌》选自《乐府诗集》,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,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。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,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。 [1]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,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。接着两句用“穹庐”作比喻,说天空如蒙古包,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,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,天野相接,无比壮阔的景象。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、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。有静有动,有形象,有色彩。
全诗风格明朗豪爽,境界开阔,音调雄壮,语言明白如话,艺术概括力极强,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。对它的学术研究,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。
创作背景
公元四到六世纪,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、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,先后建立了北魏、北齐、北周等五个政权,历史上称为“北朝”。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,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,抒情爽直坦率,语言质朴无华,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。 [5] 这首民歌《敕勒歌》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《乐府诗集》中的第八十六卷《杂歌谣辞》。 [6] 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。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。 [7]
在史书中,最先提到《敕勒歌》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《北史》卷六《齐本纪》:公元546年,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(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),折兵七万,返回晋阳途中,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,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。为振军心,他命部将斛律金唱《敕勒歌》,遂使将士怀旧,军心大振。 [8]
《敕勒歌》作者到底是谁,各界一直众说纷纭。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,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。 [6] [9]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,而非作者。 [7] [10]
鉴赏评价
文学赏析
这首民歌,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,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,境界开阔,音调雄壮,语言明白如话,艺术概括力极强。 [2]
“敕勒川,阴山下”,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,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,无遮无拦,高远辽阔。这简洁的六个字,格调雄阔宏放,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。
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”,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,极言画面之壮阔,天野之恢宏。同时,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,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。
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“天”、“野”两句承上,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,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。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,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、辽远,原野之碧绿、无垠。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、豪放的性格。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,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、其乐融融的景象。
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,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。 [11]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,它质直朴素、意韵真淳。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,浅近明快、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、彪悍豪迈的情怀。 [12]
作品点评
元代大诗人元好问,是鲜卑人的后裔,他读了《敕勒歌》也深为赞赏:“慷慨歌谣绝不传,穹庐一曲本天然。中州万古英雄气,也到阴山敕勒川。” [9]
明代胡应麟云:“此歌成于信口,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,所以浑朴苍莽,使当时文士为之,便欲雕缋满眼”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《中国文学史》在论及此诗时说:“语言简练而有味,全诗一气贯注,音调浑壮,即使在民歌中也是很突出的”。曹道衡、沈玉成《南北朝文学史》也作了相近的评价:“语言浑朴自然,气象苍莽辽阔,如同画家大笔挥洒,顷刻之间,便在笔底出现一幅粗线条的塞外风情画”。 [13]
学术研究
研究价值
《敕勒歌》在布局、结构、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。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,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、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;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,是一元主体、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。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。 [13]
主要分歧
作者
关于《敕勒歌》一文的作者问题,主要有这样几种认识:斛律金所作或所唱;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;高欢所作;民间或集体创作并广泛流唱。 [14]
族属和语言
《敕勒歌》的民族属性和语言属性是互相关联的。在这个问题上,研究者主要有三种认识:鲜卑族或鲜卑语;敕勒族或敕勒语(维吾尔民歌);蒙古族或蒙古语(台湾省小学“国语”课本,“国立编译馆”第十一册第十三课)。 [13]
描写地域
对于《敕勒歌》描写的游牧地区,主要有三种观点:内蒙古;山西;其他。 [14]
研究动向
对于《敕勒歌》的学术研究众多,涉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,创作年代,创作故乡,歌词作者,歌词语言,歌词释文,歌的科学价值,敕勒川的地望,歌与斛律金的关系,敕勒族的命运等方面。
有众多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,如:《内蒙古师院学报》1980年第3期,《河北师院学报》1981年第1期,《新疆社会科学》1984年第4期,《旅游天地》1984年第1期,《学林漫步》第10辑(1985),《民族研究》1986年第1期,《内蒙古大学学报》1986年第2期,《历史教学》1986年第7期,《新疆艺术》1987年第4期,《文史知识》1981年第1期及1988年第2期,《求索》1988年第4期,《地理知识》1989年第5期,《西北民族研究》1990年第1期,《北朝研究》1991年上半年刊(总第四期),《阴山学刊》1993年第1期,《光明日报》1983年4月12日“文学遗产”第582期,《呼和浩特晚报》1987年6月30日(第三版) [11],王达津《〈敕勒歌〉小辨》(《光明日报》1983年4月12日),刘先照《千古绝唱〈敕勒歌〉》(《文学评论》1980年第6期),吴庚舜、侯尔瑞《关于〈敕勒歌〉的创作背景、作者及其他》(《河北师院学报》1981年第1期),永安《民族大融合的瑰宝——关于〈敕勒歌〉的产生和流传》(《文学遗产》1987年第6期);周蒙、冯宇《雄浑质朴率真自然——〈敕勒歌〉论析》(《蒲峪学刊》1989年第3期)等。 [4]
参考资料:
北朝民歌:敕勒歌 .中国新闻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敕勒歌 .人民教育出版社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包头古韵《敕勒歌》 .包头日报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《敕勒歌》异文小识 .中国文学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小学生必背古诗词:敕勒歌 .新浪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大老粗们的豪迈诗 .新华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1994年中国中亚史研究概述 .国学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《北史》卷六《齐本纪》载:东魏武定四年(公元546年)十一月,当时掌握军政大权的丞相高欢在玉璧(今山西稷山西南)与西魏交战失败。“是时西魏言神武(高欢)中弩,神武闻之,乃勉坐见诸贵(勉强坐起来会见诸文武大臣),使斛律金敕勒歌,神武自和之,哀感流涕。”
斛律金悲情创作《敕勒歌》 .内蒙古日报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《敕勒歌》与斛律金 .求是理论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《敕勒歌》 .内蒙古教育出版社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草原绝响 .凤凰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北朝乐府《敕勒歌》散考 .国学网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张廷银,北朝乐府《敕勒歌》研究综述,烟台师范学院学报,2005(03)
上一篇:梅花(北宋·王安石)
下一篇:送杜少府之任蜀州(唐代·王勃)
- 年代作者
-
- 李白 (5)
- 杜牧 (3)
- 李商隐 (2)
- 先秦 (1)
- 屈原 (1)
- 唐代 (27)
- 韩翃 (1)
- 20世纪 (1)
- 毛泽东 (1)
- 北宋 (6)
- 李煜 (1)
- 杜甫 (3)
- 元代 (1)
- 马致远 (1)
- 苏轼 (3)
- 东晋 (2)
- 陶渊明 (2)
- 佚名 (6)
- 南宋 (7)
- 辛弃疾 (3)
- 明代 (1)
- 杨慎 (1)
- 崔颢 (1)
- 周代 (1)
- 李清照 (2)
- 王昌龄 (1)
- 王维 (2)
- 卢照邻 (1)
- 春秋 (1)
- 东汉 (1)
- 曹操 (1)
- 陈子昂 (1)
- 岳飞 (1)
- 张继 (1)
- 王翰 (1)
- 贺知章 (1)
- 岑参 (1)
- 柳宗元 (1)
- 文天祥 (1)
- 王安石 (1)
- 南北朝 (1)
- 王勃 (1)
- 张若虚 (1)
- 杨万里 (1)
- 北魏 (1)
- 友情链接
本文暂无评论 - 欢迎您